周边城市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关注微博 关注微信

大港微生活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旧时风景旧时人,上河风光不再有

2019-4-18 08:49:30 42206 1

[复制链接]
楼主
昙花一现 发表于 2019-4-18 08:49:30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昙花一现 楼主

2019-4-18 08:49:30

作者:李赞扬

【镇江古街巷地名掌故】章节选读欢迎购书

旧时风景旧时人,上河风光不再有

掌故:上河边这个地名也仅仅存在了200多年,可是它别样的街巷景观,却让镇江人难以忘怀。

上河边在古运河北,因为和古运河平行,居民习称“上河边”,镇江市地名办1980年写入资料:上河边东至盛家巷,西跨电力路至运河边,东西走向,长220米,宽2米。

上河边是清代末形成的老地名,现在其中的一大段已经在建“如意江南”楼盘时候消失了。现在仅剩下电力路西边的一小段。
旧时风景旧时人,上河风光不再有
上河边是拆除明清时候的城墙以后形成的街道,在民国至解放以后时期,因为此处是通往江边码头、货站、轮渡的一条重要通道,同时顺着这条街向南,穿过黄花亭就到了大西路;商业服务设施逐步兴旺起来,东边有拖板桥小学、虹桥小学、盛家巷小学、市八中;西边有上河边小学,潮水沟小学;北边有港务局子弟小学、大照职工子弟学校。如此稠密的学校布局,足见上河边一带的人口密度。

上河边其实是二条路的地名,在运河北的河沿边上有一条便道也叫上河边,居民户籍登录也是上河边,因此上河边应该是二条路的地名。

给上河边带来最大变化的是柴草大灶的的消失,18世纪英国的产业革命让煤炭的使用开始普及,到19世纪初就把煤炭的使用习惯带到了中国,镇江人和英国交往最多,通过京沪铁路(今沪宁铁路)、招商局的轮船煤炭开始大量运到镇江,不少人家拆了柴草大灶,开始使用煤炭烧茶煮饭。这货方便,拎着个洋铁炉子,街边上就能够炒菜。煤炉而且24小时供热,想用即用。所谓想用即用就是不用的时候就关闭炉门,土话曰“封炉子”,到用的时候再把炉门打开土话曰“开炉子”。到上世纪30年代末期,镇江人开始把煤炭砸碎,参入黄泥,做成了一个个鸡蛋大小的疙瘩块,大家称“煤球”,让煤炭使用更加便捷,上河边人家基本已经不容易找到柴草大灶了。

国家让英国人强迫开放镇江作贸易口岸感到屈辱,但是开放以后的镇江人从洋人那里学到了不少新奇的东西。

上河边街道的两边都是一些清末和民国早期的老店铺,街北的店面应该有了年代,有的是过去老城根的房子,石头台阶已经磨损得不像样子了,老的塞阀门(镇江话:十八门)一户捱着一户,有清代老盐栈、茶馆、老虎灶、杂货店、酱油店、裁缝店、老澡堂子、钢碳行、柴火店;到近代出现的米店、煤球店、自来水站;街上已经找不到古城墙的影子了,但是你俯下身子看乱石铺就的街道路面,仍然可以看到一些破碎的古城砖铺就的路面;在镶嵌着“中华里”石额的小里弄里面,那些民国期间建的新式房子,它的基脚就是方正厚实的老城砖;这些遗迹见证了这条街是古城墙的基脚。

从明清朝代到民国再到新中国成立,老街的场景变化剧烈,老街的居民从生活方式到衣着装扮,老街古老的城市声音都在不断地变化。但是在傍临上河边的古运河却变化不大,大运河从隋唐到新中国成立,总是航运繁忙的的水道,由北向南穿城而过静静地流淌了千年,南北穿梭的大木船,撑着竹篙子、摇着木撸子船工;电力路北口到上河边过河的摆渡艄公;古朴河沿边上的老柳树伴随着上河边的春夏秋冬;是老街特有的民俗风情画。古老的运河相伴着上河边老街一帧又一帧古朴的画面已经深深融入居民的记忆,成为一生永远无法抹去的乡愁。

旧日的上河边,最常见的就是居民下河边去淘米、洗菜、洗衣裳;捶衣棒、淘箕箩、竹篮儿现在已经成为民俗博物馆的宝贝了。过去上河边的孩子们带着简陋网,就可以在河边抓到小鲹鲦子或在河滩翻石头抓小螃蟹。哪怕是最艰苦的三年自然灾害的年份,上河边居民仍然可以从大运河边获得食物,炎热的盛夏,用一小块“面精”就能够抓到几十个“知了”解决一天的口粮。“烤知了”是一道非常独特的美味,现在大多数人没尝过。

古运河是上河边孩子们欢乐的天堂。春天燕子在河边往来逡巡,杨柳的柔枝吐绿,是放风筝的时节,最常见的是那“一片瓦”的风筝,多是孩子们自己扎的,上面装饰的玻璃纸是平常珍藏的糖纸呀;夏天古运河又是天然的浴场,上河边的男牙儿都会游泳。在沿河边上的竹排、木排嬉戏打闹,累了就集体躺在排筏上睡一觉。上身打赤膊下穿黑短裤,脚拖木靸子,嘀个啦嗒、嘀个啦嗒地一路走到河边。秋天是收获的金色季节,是古运河上河边最美丽的时刻,掏螃蟹、垂钓的最好季节,在运河边上垂钓享受的是风光,感觉的是透心的凉爽,这经历恐怕一辈子不会再有,只有回忆了。到冬天的时候,河水非常少了,两边的河床显得非常开阔,一些来不及离开的民船只好停在运河里等来年,过河的摆渡停到了河中间,两边搁上“搭板”,摆渡变成了便桥,小孩过河不收钱,残疾人、病人过河也不收钱。镇江有个民谚:学个洋儿疯,过河不把钱。呵呵,多有趣的民俗呀。

写上河边的地名掌故,我写了许多次,自己总是不满意,一个在自己心中非常有分量的地名,要让自己满意不容易,青年时代,我家住王家巷,师范毕业以后教书,就在上河边附近,每天清晨,我夹着备课笔记走过电力路,坐摆渡过河,在过去那年头算是奢侈了,其实这里面有个秘密,就是摆渡的艄公是我学生的家长,过河他不收钱,再一个是我爱惜自己的布鞋,一双鞋子是我大姐纳鞋底做的,我非常爱惜,害怕路走多了会伤鞋子,那是一个生活艰苦的年代。

写到上河边,许多画面就向我涌来,古老的上河边在镇江城市历史上也只有匆匆的百年,许多历史的画面已经渐行渐远,但是它留下的乡愁却给万千的镇江人无穷的回想,古老的街道、十板门、青石板、古城砖、古老的摆渡船;运河边上的晨雾、西下的落阳,这是每个人都可以珍藏的古画。如今上河边正在慢慢消失,城市新的画面已经在取代了它,这是一个城市的必由之路,上河边只是弹指一挥间的旧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